社区助餐服务是老人关心的“大事”,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。尤其是年纪大的居民,买、洗、烧都不方便,到社区食堂吃还便宜,政府有补贴,可选的花样也多。连日来,西城区各街道纷纷探索社区助餐特色服务方式,通过线上订餐、集中配送,灵活取餐、结算的方式,改善了“银发族”们的餐桌品质和用餐体验。
集中配送 多社区设置助餐点
(相关资料图)
广外南街63号院养老助餐点开业后,“中午吃什么”就成了居民间的话题。“李师傅,今天您也来打菜了。”“昨天看群里菜单,今天有咕咾肉。我不会做,想订一份尝尝。”中午11点,红枫盈养老驿站配餐车准时到达助餐点,居民们自带饭盒排好队,工作人员按照前一天订餐名单为居民打餐。
广外南街63号院养老助餐点开业第一天受到热烈欢迎
“头天晚上群里‘点菜’,第二天中午下楼就能取餐,和以前比方便太多了。”居民李祥林说,养老驿站助餐点开设前,63号院的居民要走到车站东街15号院取餐,两地相距一公里,对老人是不小的困难。前不久,有些居民向社区提出希望在63号院内增设就餐点,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困扰。
助餐点设在哪里合适?需要多大面积?内部装修有什么要求?接到居民诉求后,椿树馆社区牵头召开议事协商会,邀请物业公司和养老驿站共同规划助餐点。如今,助餐点有三张桌子、水池、温餐台、消毒柜,配置符合统一标准。
扫码进群,了解最新食谱
助餐点开业当天非常火爆,屋子里挤满了人。“真没想到第一天来了这么多老人。”红枫盈养老驿站经理黄绍仓说,当日8点前,老人只需要在群里发个文字或者语音订餐,工作人员用最“原始”的方式,翻看聊天记录统计出表单。红枫盈养老驿站根据就餐年龄段,实施阶梯优惠政策,同时印制了500张满减优惠券,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到就餐补助优惠。当天,很多没有订餐的居民也走进助餐点看看菜品,跃跃欲试准备订餐。
同时,社区还“吹哨”市场所对助餐点进行规范管理,严格落实助餐点食品安全、服务场所建设等工作指引和“六公示”制度,确保助餐点安全稳定运营。在显眼位置悬挂“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标识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社区计划与街道相关科室合作,将老年助餐与其他服务项目结合,拓展助餐点服务功能,让“饭桌”同时成为“书桌”“茶桌”。在非就餐时间开展反诈宣传、生活讲座、健康咨询等活动,实现“一桌多用”。
椿树馆社区党委书记毕枫表示:“社区将不断摸索与养老驿站的深度合作,督促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,提高服务水准,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‘暖心饭’‘安心饭’。”
菜品定制 让老人吃上家乡味道
定制菜这个新点子则让更多老人吃到了家乡味道。在大栅栏街道延寿社区的银鹤苑养老驿站“父母食堂”里,老人们都说吃美了。
“没想到还能在这儿吃着家乡的米粉,真是想到我们心坎里了。”说这话的邵奶奶今年80多岁了,是一位独居老人,老家在湖南。老人吃饭简单,以往每次来银鹤苑都是老几样。
上个月,有一次打完饭,邵奶奶和邓育闲聊,两个人都来自湖南,就聊起了家乡的米粉。邵奶奶说已经好多年没尝到那又辣又香的滋味了。
“您别着急,现在咱们有定制菜了,这个愿望一定满足。”当天,邓育就通过驿站供货厂家和网络渠道寻找地道的湖南米粉。只过了一天,货源就有了眉目。在沟通过程中,邓育要求对方提供相应的证书、资质,确保食品安全、卫生。
老人为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点赞
“虽然是小小的一碗米粉,也得让老人吃得安心,作为经办人必须严把质量关。”她说。
三天后,米粉到货,邓育一大早就拨通了邵奶奶的电话告诉她好消息。中午饭点还没到,邵奶奶便早早地等在桌前。当她终于吃到心心念念的米粉时,笑得像个孩子。
“没想到”是很多尝过定制菜的老人们的共同心声。无论是湖南米粉还是云南风味的腊肉炒蕨菜,老人们提出需求后一周左右就能实现愿望。
“现在定制菜开始分级,像湖南米粉每周可以接单十份左右。排骨冬瓜这种有固定人群需求的菜,每周可以接三十多份。”邓育说。除了满足驿站覆盖的200多位老人的个人口味,银鹤苑还为失能、半失能,尤其是丧失部分吞咽功能的老人送上定制“暖心粥”。“汤粥每天不重样,有几位老人比较特殊,我们会专门给他们熬大米粥或小米粥。”邓育表示,每一单定制菜都做到步步有记录,单单有人管。
得知银鹤苑的老人们吃上了可口的定制菜,大栅栏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的养老负责人找了过来,打算让邓育到辖区其他助餐点“传经送宝”。未来,这样的定制菜有望出现在西城15个街道大大小小的“父母食堂”餐桌上。
送餐上门 打造“多功能”驿站
展览路街道的“父母食堂”点位达24家,均匀分布在不同区域。在打造品牌特色上,街道从“提质、扩容”入手,提升服务供给和综合监管,在送餐的同时为每位老人提供问询和急救服务,并推广新兴数字技术,打造“多功能”驿站。
工作人员正在配餐
上午十点半刚过,露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送餐员小高就做好了分餐工作,她今天中午要上门为5位老人送餐。按照这5个地点,她在心里规划好了最优路线,“先去百万庄南街给房奶奶送。”骑上电动车,把餐盒放稳,汤汁一点都没撒出来,小高说这是熟能生巧。
房奶奶有点听力障碍,听不见敲门声,只能用电话告知。随着一阵铃响,房阿姨打开了房门,笑容洋溢在脸上。“奶奶您的餐,拿好了。”小高朗声道:“最近您的腿好些了吗?没事的话可以去小区适当遛遛弯,对身体有好处。”房奶奶接过饭菜,连连点头。小高说,她已经连续给房奶奶送了一年的饭,早已把奶奶当成了家人。
露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共有两名送餐员,每天中午都要上门为三十多位老人送餐。这些老人大多高龄独居,自理能力差。在送餐的时候问候一声,注意一下老人的精神状态,已经成为两位送餐员的习惯。服务驿站站长李颖说:“俗话说,远亲不如近邻,我们不仅要当好送餐员,更要做好老人身边的安全员,关注老人动态,及时发现异常。”在这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家园里,发生过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。
展览路养老驿站工作人员送餐上门
91岁的尹奶奶平日同女儿住。近日,驿站送餐员小孙像往常一样上门送餐,刚走到家门口,就听到了呼救声,“坏了,别是老人家摔了吧。”小孙加快脚步,隔着门呼喊老人,可迟迟没听到回声。“奶奶,您别着急,我一直在这儿呢,物业马上来,闺女已经通知了。”进不去家门的小孙担心老人身体状态,一边安抚,一边联系紧急救援。物业工作人员闻声赶来,大家进门后才发现老人瘫倒在地,满头都是汗珠,小孙赶紧将奶奶搀扶起来检查身体是否有异常。随后小孙协助家属拨打了120,老人总算脱离了危险。
为了探索养老新路径,满足更多老人需求,近几年,展览路街道在智慧化适老路径上走出了新路。在露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一面展示墙上,展示着手环呼叫器、紧急呼叫器等各种适老化设备,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,探索老年餐饮与专业服务机构、新兴数字技术的结合点,全力构建“多功能”养老服务体系。
结对共建 让老人乐享免费早餐
早上不到七点,护国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已经迎来了一天中第一个忙碌的时刻。把热腾腾的早餐送到老人手中是驿站送餐员陈晨每天的工作,“今天的早餐有粥、包子和油条,每天都不一样。”陈晨正忙着把早餐装箱,放进三轮车中。一起放在三轮车里的还有一张名单,上面是街道28位失能、空巢、独居老人的住址和联系电话,他们都是“一元爱心早餐”项目的帮扶对象。
什刹海街道为辖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“一元早餐”
什刹海街道近日启动的“一元爱心早餐”是“微·孝”系列项目的创新探索实践,街道联动辖区内外爱心单位与个人,为困难老人提供健康方便的“一元早餐”,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吃到热腾腾的早餐。
四月的清晨还有些寒冷,陈晨多加了件外套,便骑上三轮车出发了。“我跑的这条线老人住得比较远,得赶在八点半前送到,别让老人们等着。”目前的送餐人员只有陈晨和同事李师傅两人,一人负责为胡同内的老人送餐,一人负责较远的社区,兵分两路,保证让老人们按时吃上早餐。
“叔叔,您在家吗,给您送早餐来了。”家住地安门外大街的厚贵三是一位独居老人,眼睛有先天性障碍,不方便自己做饭,“一元早餐”给老人帮了大忙。听到敲门声,老人出来笑盈盈地给陈晨开门。
有的老人不愿意被打扰,陈晨就把早餐挂在门上,再嘱咐一声“早餐给您挂门上了记得出来拿”。但只要老人愿意,陈晨都亲自送到老人手上,不仅为了看着老人吃上早餐,也为了看看老人的身体情况,万一有什么突发状况也能帮上忙。陈晨告诉记者,他们借着送餐这个小切口与越来越多的老人形成了连接,平时陪着老人去量个血压,上门帮老人理个发都是常有的事。陈晨放下早餐时总要叮嘱一声“早餐袋里的卡片上有我们的电话,有事您随时联系我们。”
陈晨说的卡片是一张写着“一元爱心早餐”的小卡,每天都和早餐放在一起给老人送过去。有了这张卡,老人可以免费享用早餐,早餐费用来自于地区的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部队官兵及地区爱心企业的资助,中国林业出版社便是资助方之一。从去年开始,出版社就通过帮扶对象主动申请、社区志愿者走访等方式了解老人生活状况和具体需求,与什刹海街道老年协会、居委会共同确定帮扶对象,以现金形式对5位独居、高龄、失能老人进行帮扶,为他们提供爱心早餐,通过这些共建活动增进了与什刹海街道群众的血脉联系。
中国林业出版社纪委书记王佳会表示,下一步,将继续与什刹海街道一起,在社区党建、志愿服务、知识传播、敬老助老等方面不断创新合作形式、丰富合作内容,共同担当红墙卫士职责,走深走实新时代群众路线。就像厚贵三老人说的:“希望能够长长久久地办下去。”
文字:张骜 张怡飒 付善元 罗浥萌
图片:姜灏